欧氏距离与量纲有关,因此,有时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,
如标准化等。
在MATLAB中的命令是zscore,调用格式
Z = zscore(X) 输入X表示N行p列的原始观测矩阵,行为个体,列为指标。 输出Z为X的标准化矩阵: Z = (X–ones(N,1)*mean(X)) ./(ones(N,1)* std(X)), mean(X)为行向量,表示各个指标的均值估计, std(X)表示指标的标准差估计。./表示对应元素相除, ones(N,1)表示元素全为1的行向量,向量的长度为N。
%% % K-means 算法MATLAB实现 %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%{ 利用Matlab软件中的命令: kmeans,可以实现k-means聚类 对于要处理的数据 构造矩阵,矩阵X的每一行为每个个体的实际数据,每一列都是不同的指标 如果提供的数据不是按照规范模式,需要进行矩阵转置 x=y'; %矩阵x的行为个体,列为指标 [a,b]=kmeans(x,2) %分为2类,输出: a为聚类的结果,b为聚类重心, 每一行表示一个类的重心 使用kmeans进行处理 %} %% 数据准备和初始化 clc clear load kdata.mat [a,b]=kmeans(x,3); %%分为3类输出 x1=x(find(a==1),:) %提取第1类里的样品 x2=x(find(a==2),:) %提取第2类里的样品 x3=x(find(a==3),:) %提取第3类里的样品 sd1=std(x1) sd2=std(x2) sd3=std(x3) % 分别计算第1类和第2类第3类的标准差 plot(x(a==1,1),x(a==1,2),'r.',x(a==2,1),x(a==2,2),'b.',x(a==3,1),x(a==3,2),'g.','MarkerSize',10) %作出聚类的散点图 title('k-means聚类分析散点图');
研究聚类的MATLAB实现,实现步骤大致如下:
下表是我国16个地区农民1982年支出情况的抽样调查的汇总资料,每个地区都调查了反映每人平均生活消费支出情况的六个指标。
a=load('ho2.txt');%导入数据 d1=pdist(a);% 此时计算出各行之间的欧氏距离, z1=linkage(d1); z2=linkage(d1,'complete'); z3=linkage(d1,'average'); z4=linkage(d1,'centroid'); z5=linkage(d1,'ward'); R=[cophenet(z1,d1),cophenet(z2,d1),cophenet(z3,d1),cophenet(z4,d1),cophenet(z5,d1)] H= dendrogram(z3) T=cluster(z3,4) %cluster 创建聚类,并作出谱系图 set(get(gca, 'Title'), 'String', '聚类分析-谱系聚类图');
[a,b]=kmeans(x,4); %%分为4类输出 x1=x(find(a==1),:) %提取第1类里的样品 x2=x(find(a==2),:) %提取第2类里的样品 x3=x(find(a==3),:) %提取第3类里的样品 x4=x(find(a==4),:) %提取第3类里的样品 sd1=std(x1) sd2=std(x2) sd3=std(x3) % 分别计算第1类和第2类第3类的标准差 sd4=std(x4) % 分别计算第1类和第2类第3类的标准差 plot(x(a==1,1),x(a==1,2),'r.',x(a==2,1),x(a==2,2),'b.',x(a==3,1),x(a==3,2),'g.',x(a==4,1),x(a==4,2),'y.','MarkerSize',15) %作出聚类的散点图 title('k-means聚类分析散点图');
linkage函数 调用格式:Z=linkage(Y,‘method’) 输入值说明:Y为pdist函数返回的M*(M-1)/2个元素的行向量,用‘method’参数指定的算法计算系统聚类树。 method:可取值如下: ‘single’:最短距离法(默认); ‘complete’:最长距离法; ‘average’:未加权平均距离法; ‘weighted’: 加权平均法; ‘centroid’:质心距离法; ‘median’:加权质心距离法; ‘ward’:内平方距离法(最小方差算法) 返回值说明:Z为一个包含聚类树信息的(m-1)×3的矩阵,其中前两列为索引标识,表示哪两个序号的样本可以聚为同一类,第三列为这两个样本之间的距离。另外,除了M个样本以外,对于每次新产生的类,依次用M+1、M+2、…来标识
Copyright © 2023 leiyu.cn. All Rights Reserved. 磊宇云计算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:B1-20233142/B2-20230630 山东磊宇云计算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0045424号
磊宇云计算致力于以最 “绿色节能” 的方式,让每一位上云的客户成为全球绿色节能和降低碳排放的贡献者